• 您好,欢迎来到鄂托克旗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单位)信息公开目录 > 政府办公室

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000014349IHA001/2018-04314 分  类: 农业、林业、水利;民政、扶贫、救灾 ;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2018年05月29日
名  称: 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文  号: 鄂政办发〔2018〕69号 主 题 词:

  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

  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各苏木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旗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事业单位:

  《鄂托克旗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规划(2018-2020年)》已经旗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5月29日

  

鄂托克旗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规划

  (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加大农牧业产业精准扶贫力度,加快培育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优势特色农牧业,健全完善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按照鄂尔多斯市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规划(2018-2020年)和鄂托克旗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旗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2018年,全旗确定7个市级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8个旗级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2018年全旗新识别贫困户31户80人,持续巩固扶持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员406户886人。总体来看,我旗脱贫攻坚重点地区、贫困人口所生存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恶劣,农牧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地域偏远、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市场化水平和农畜产品商品率较低,以种养业为主的生产经营性收入仍是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农牧业资源禀赋,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主线,以发展产业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产业扶持力度,突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牧民意愿,充分发挥农牧户主体作用,把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动力,加快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扶持壮大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按照“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布局、项目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精准政策向贫困农牧户聚焦”的工作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产业,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产业发展对农牧民增收致富支撑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扶贫,全旗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贫困嘎查村经营主体基本建立、贫困户产业脱贫项目全部覆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产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

  ——坚持精准扶贫、产业到户原则。要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要求,把产业项目与脱贫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倾斜支持贫困嘎查村、精准扶持贫困人口,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产业支撑。

  ——坚持企业带动、利益共享原则。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的机制模式,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策支持的办法,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稳定脱贫、长久致富。

  ——坚持提质、增效、扩面原则。按照产业化经营、全链条推进的发展思路,在企业培育、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电商发展、招商引资、基地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提升产业质量和发展水平,提高农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坚持优质、安全、绿色原则。根据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大力实施农牧业标准化战略,积极发展“三品一标”产品,提升农牧业质量效益,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增收致富。

  ——坚持“一村一品一主体”原则。努力实现“六有”目标,即嘎查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贫困人口有技能,牢固确立“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确保实现重点嘎查村和贫困户全覆盖。

  (三)主要目标。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壮大农牧业绿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经营主体引领、贫困户积极参与的互动发展格局,加速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能力提升,实现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对2014年以来,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持续巩固扶持,对现有可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产业重点扶持,实现稳定脱贫。

  2018年,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全面建立,合作社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2019年,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见效,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机制基本形成;2020年,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人口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全面显现、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全面建立。

  三、重点任务

  以目标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农牧业产业扶贫突出问题、主要矛盾、重点区域和主要人群,着力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促进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与贫困农牧户协同发展。

  (一)优化产业总体布局。坚持以规模、特色、优质为取向,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肉牛肉羊、优质牧草、土鸡、螺旋藻等主导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北部干旱硬梁地区阿白山羊绒肉产业;拓展南部沙区的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产业,提升沿河流域螺旋藻及水产养殖产业带,做大做强沿河地区的蔬菜种植业、南部沙区的沙产业以及木凯淖尔土鸡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

  (二)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扶贫。以市旗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为产业扶贫重点对象,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农牧民发展意愿,结合致贫主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全市全旗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农牧业区划,分类施策,梯次有序推进。抓住重点嘎查村关键环节,瞄准发展短板,科学合理布局现代农牧业节水基地、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农牧业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牧业发展,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布局。引导重点嘎查村以“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三产融合”为途径,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产业化经营。把重点嘎查村作为深化农牧业农村牧区改革重点,切实破除城乡要素平等流转的体制机制障碍,让重点嘎查村充分享受改革红利。根据区域优势和具有扶贫增收潜力产业,确定绒山羊、肉牛肉羊、优质牧草为扶贫主导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林沙、特色种养、水产等产业。

  1.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产业。充分利用绒山羊这一我旗农牧业经济传统标志性主导产业优势,结合全旗贫困嘎查村绒山羊养殖基础、养殖规模与生态环境状况,以乌兰镇敖伦淖尔、赛罕塔拉、马新布拉格、察汗淖尔和棋盘井镇百眼井等嘎查村为重点,在绒山羊养殖条件较好的重点嘎查村优先扶持绒山羊产业发展。

  主要建设内容:紧抓自治区振兴羊绒产业扶持政策,以绒山羊种源保护区为主,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大力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积极培育绒纤维直径在14.5微米以下的优质种羊,实现畜群改良。在乌兰镇敖伦淖尔、赛罕塔拉、马新布拉格、察汗淖尔和棋盘井镇百眼井等重点嘎查村,以绒肉兼用为主攻方向,推广同期发情等技术,支持绒山羊家庭牧场、公司化养殖场、养殖大户发展,培育规范运行的绒山羊专业合作社,力争在绒山羊绒、肉系列产品加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出高档优质、高附加值的绒山羊品牌。

  主推技术:重点推广人工授精、同期发情、增绒提质、胚胎移植等技术,提高绒山羊个体生产性能以及整个绒山羊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发展模式:以“企业+项目+扶贫资金折股量化”、“企业+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模式为主,积极推动我旗绒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补齐羊绒产业链条上游发展能力不足、农牧民增收乏力的短板,提高原绒掌控能力。积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导的生产组织模式,提升中小规模户和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肉牛肉羊产业。利用自然草原和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肉牛、肉羊养殖业。结合贫困嘎查村的肉牛肉羊养殖基础、养殖规模与生态环境状况,以木凯淖尔镇乌兰其日嘎嘎查为主,在肉羊养殖条件较好的贫困嘎查村优先扶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建设肉牛肉羊养殖基地,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

  主要建设内容:引进肉牛、肉羊新品与草原红牛、鄂尔多斯细毛羊杂交,不断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例。建设肉牛肉羊育种户、人工授精中心站、推广胚胎移植,对贫困农牧户实行政策补贴,免费配种或低价配种。推广接冬羔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转,增加肉产量。支持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发展,突出草原品牌,建设草原高端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利用安格斯等优良种牛开展人工授精,发挥杂交优势,提高单产;支持农牧区肉羊繁育专业大户、养殖企业发展,推广三元杂交、一年两胎、一胎多羔技术,提高繁殖率。规范运行的肉牛肉羊专业合作社,力争在牛羊肉系列产品加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主推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安格斯等高端肉牛种母牛,通过扩繁和品种改良,进一步提高基础母牛质量和牛肉品质;推广选种选配、经济杂交、舍饲育肥等饲养管理技术,提高肉羊个体生产性能和肉羊产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养殖、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繁殖率,增加基础母畜存栏量,使母畜繁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推广北斗卫星放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经营,牧区积极推动草牧场规范流转,整合畜牧业生产资料,引导扶持养殖能

  手向专业大户、联户、合作社等形式的家庭牧场方向发展;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企业+项目+扶贫资金折股量化”、“企业+党支部+基地+贫困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导的生产组织模式,提升中小规模户和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立肉牛肉羊可追溯体系,推动原产地地理标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扩大认证肉牛肉羊产地规模,实现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

  3.优质牧草产业。饲草料作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要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和青贮开发力度,增加总量,提高档次,形成饲草料生产、加工、销售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格局。围绕绒山羊、肉牛肉羊、生猪、奶牛、家禽养殖发展需求,可在有条件的嘎查村重点发展优质牧草产业。

  主要建设内容:建设以豆科牧草及禾本科牧草为主的人工草地,突出抓好紫花苜蓿种植,扩大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扶持、建设饲料加工企业,鼓励和推进优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完善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青贮窖、饲草料储备库。

  主推技术:大力推广玉米整株青贮技术,以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秸秆揉碎、“三贮一化”等措施加工饲草料,全面推行饲草料铡短粉碎,实现过腹增值。以集中连片人工草地建设为抓手,示范带动贫困农牧民积极参与饲草料种植。

  发展模式:饲草料生产要围绕养殖户的需求确定发展方向,规模化种植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形式运作,按照“八统一分”即统一农牧户备耕、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统一验收、统一收割、集中统一运输、企业统一回购、分户管理的全程管理模式,支持养殖企业与牧草种植贫困农牧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

  各贫困嘎查村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林沙、水产、乳业等产业。围绕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及林业、沙漠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休闲农牧业、休闲林业等乡村牧区旅游业。鼓励和支持符合建设条件的重点嘎查村开展光伏扶贫工程。支持重点嘎查村发展秸秆加工等村集体经济。

  (三)扎实推进贫困户农牧业产业扶贫。共享精准识别成果,聚焦扶持产业和就业脱贫贫困户,进一步掌握分析每个贫困户致贫原因,针对发展农牧业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带动等问题,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因户施策。结合产业布局、贫困户自身特点,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贯彻落实好产业扶持、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就业培训及互助资金等产业扶贫项目,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充实农牧业技术服务工作队,并依托“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等培训项目,对留乡创业贫困户、有外出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和精准服务,解决无技术难题;向全市、全区、全国市场拓展的农畜产品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通过培育市场营销主体,解决无市场的问题;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积极推广产业扶贫模式。向其他旗区借鉴在产业扶贫实践中,可复制、可推广、接地气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范例,在重点嘎查村和贫困户中推广普及,积极探索政策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金融支持等多种形式,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农牧业部门主导,各部门横向联合,各方积极参与的产业扶贫良好局面。

  1.集约经营带动模式。主要采用“企业+党支部+合作组织(合作社、协会、家庭农牧场、种养植大户、经纪人等)+农牧户”为基本形式的集约化方式,即贫困户与有能力的农牧户混合组成专业合作社以及由协会或经纪人带领后再与企业对接的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通过同合作组织(协会、家庭农牧场、种养植大户、经纪人等)合作对接,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支持与服务,降低合作社运行的成本和风险;合作组织(协会、家庭农牧场、种养植大户、经纪人等)负责组织会员进行产品生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利益分配中,企业主要从产后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盈利,在生产环节对合作组织(协会、家庭农牧场、种养植大户、经纪人等)和贫困户让利,形成多赢格局。

  2.就业创收模式。就业创收模式适用于劳动密集型农牧业产业,这些产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有大量非技术性、低强度的工作机会,适用于扶持劳动能力有限、只能从事轻体力劳动的贫困户,具有直接、见效快的特点。

  3.资产收益模式。在扶贫产业项目中,将自然资源、公共资产(资金)或农牧户权益资本化或股权化,相关经营主体利用这类资产产生经济收益后,重点嘎查村与贫困农牧户按照股份或约定比例获得收益(如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这种模式不依赖贫困户的独立经营能力,通过赋予贫困户产权或股权,有利于贫困户积累资产并利用这些资产持续收益,从而持久脱贫。建立贫困户长效增收机制二次分配方式。具体形式:一是集体资产及个人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林权进行流转,直接取得租金等资产收益。二是将集体资产及个人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林权资产量化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获取分红等资产收益。三是将财政扶贫资金或其他涉农财政资金投入到扶贫项目,或者新型经营主体,折股量化给贫困户,贫困户按股分红。

  4.“小额信贷+托管”增收模式。这是当前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中,基层在脱贫攻坚中采用的一种模式。即贫困户承贷,企业使用,分享收益。可有效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全力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脱贫。实际操作过程中,贫困户贷款资金托管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委托经营,贫困户享受年终分红。基层通常将无劳动能力、无种养殖条件、无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贫困户也纳入其中。可把扶贫小额贷款与农牧业政策性保险、担保有机融合,多功能、多渠道降低贫困户贷款风险。

  5.混合带动模式。将贫困户参与生产或就业创收模式与资产收益及信贷金融结合起来,整体来看是一种扶贫效果很好的产业扶贫模式。该模式既有稳定的资产性收益,也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容易形成坐享其成的依赖性。其基本形式是“政府+银行+保险+担保+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家庭农牧场、种养植大户、经纪人等)+贫困户”。

  四、政策保障

  在认真贯彻落实既定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执行好国家、自治区、市和旗委、政府各项惠农惠牧政策,把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成效。农牧业产业扶持资金和项目要重点向贫困人口及贫困地区倾斜。要把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认定龙头企业重要依据。

  (一)土地支持。重点嘎查村用地要在坚持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优先保障扶贫攻坚开发用地需要,保障区域发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建设用地。在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农田建设及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均应向重点嘎查村倾斜。支持重点嘎查村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有条件的重点嘎查村,鼓励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支持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加快推进农村牧区耕地草原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牧区土地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牧民合法权益。

  (二)金融支持。创新金融扶持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金融服

  务需求。金融机构要立足重点嘎查村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积极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优势特色绿色种养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森林草原旅游、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坚持目标精准、产业精准、政策精准、产品精准,落实有针对性的贷款期限、额度和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支持力度,全力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脱贫。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将扶贫贷款重点用于支持重点嘎查村发展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扩大重点嘎查村涉农涉牧信贷投放,降低重点嘎查村涉农涉牧贷款利率水平。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本到重点嘎查村参与产业扶贫。支持在重点嘎查村稳妥规范发展农牧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牧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

  (三)产业服务支持。构建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引进、集成、试验示范力度,对主推新品种实行免费供种,切实帮助贫困户提升生产经营能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实现增收。支持各级农牧业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现代农牧业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强对贫困户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抽调绒山羊、肉牛肉羊、饲草、瓜果蔬菜、粮油、基础设施等技术骨干组建6个技术服务工作组,采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各苏木镇、嘎查村,到农牧户田间地头,在关键农时、关键环节,指导农牧户科学种养,同时,帮助提高贫困户的素质和发展能力,促使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振信心,充分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围绕贫困嘎查村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加大贫困嘎查村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力度,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其意愿开展技能培训,使其掌握1-2项农牧业生产管理实用技术。强化苏木镇农牧业综合服务站建设,增强重点嘎查村农牧业科技服务能力,建好嘎查村级农牧业科技示范点,每个嘎查村级点至少有1名科技人员负责,联系1家合作社或10户种植养殖大户。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试验示范方案和内容,通过指导生产、答疑解难、科技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科学种田养殖水平,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四)农业保险支持。提高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

  险覆盖率,力争使重点嘎查村农业保险参保农牧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创新发展精准扶贫保险产品和服务,扩大重点嘎查村农牧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贫困农牧户参保,为重点嘎查村农牧民发展产业撑起 “保护伞”,为精准扶贫“添砖加瓦”。支持保险机构建立健全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保险服务体系。扩大农牧业保险覆盖面,通过财政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重点嘎查村发展特色农畜产品保险。支持重点嘎查村开展特色农畜产品价格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一定保费补贴。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贫困户融资提供征信支持。

  (五)其他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等对我旗贫困地

  区开展定点扶贫。扎实做好旗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重点嘎查村工作。积极协调引导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支持重点嘎查村发展。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深入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重点嘎查村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积极争取与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合作。全面落实禁牧草畜平衡政策,优先将贫困农牧民吸纳为草原、森林管护员,实现就业脱贫。要与资产受益相结合,建立贫困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共同分享集体资源、资产收益的长效机制,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资金折股量化、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贫困农牧民既可以获得产业发展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也可以通过股权分红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要与发展绿色农牧业相结合,将重点嘎查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加结合循环农牧业,确保重点嘎查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兼顾。要与创新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方式相结合,将贫困农牧民纳入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范围,引导支持用人企业在重点嘎查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苏木镇、旗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市和旗委、政府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健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产业精准扶贫数据信息调度,加强对重点嘎查村产业精准扶贫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各苏木镇、嘎查村要逐级细化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方案,将任务落实到嘎查村、到每个产业扶贫贫困户,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各苏木镇要与旗农牧业局、扶贫办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农牧业发展情况、农牧业产业精准扶贫成效、政策措施落实等实施动态监测,跟踪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如期实现产业精准扶贫目标。

  (二)密切协同,增强合力。各苏木镇、旗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增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合力。各驻村工作组要按照产业精准扶贫要求,加强与苏木镇、嘎查村干部的协同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有效途径,完善制度办法,发现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各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项目,优先向重点嘎查村、贫困户倾斜。

  (三)主动作为,奖惩分明。各苏木镇、旗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督促指导,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做到年初有计划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总结验收,不断提升产业精准扶贫成效。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派驻帮扶点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要优先列入后备干部。研究制定产业精准扶贫奖惩机制,将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与年度考核挂钩。对落实工作成效较好的单位给予表彰,落实工作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产业扶贫工作实绩突出的派驻干部、调训干部、技术服务团队成员等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积极营造组织关怀、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


网站声明  丨  网站地图